●電力事業部 曾東琪
這是一條清澈小江河,源自井岡山黃洋界西南麓,穿寧岡,過三灣,依山而行,蜿蜒匯入禾水······
這是一個氣候宜人的自然小山村,綠水青山,層巒疊嶂,群山環抱,因居于河道渡口楓樹旁,而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楓渡”。
這里有兩梯級攔河水電站,五臺機組,總裝機不到2萬千瓦,卻見證了吉安水力發電發展歷史,被譽為井岡山下的一顆璀璨明珠,革命老區的小水電搖籃,成為了吉安市國有中小型企業改革“急先鋒”。
1964年底,為了落實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戰略方針,解決“三線企業”急需用電的需要,一支由江西省副省長黃先率領的專家隊伍,按照“靠山、分散、隱蔽”和“不占高產田、少占可耕地、不遷居民、便利群眾”的原則,先后多次跋山涉水來到永新縣龍源口、芰南、楓渡、汗江等地進行實地勘察,在綜合各方面因素后,決定采用梯級開發水力資源方案,在芰南灣頭村上游選址建攔河壩。
1965年初,由中央華東局和江西省委審批,江西省國防工業辦公室投資,江西省基本建設第一指揮部下達了芰南水電站的勘測設計任務,2月23日動工興建,勘探、設計、施工同時進行。芰南水電站是國防三線重點工程,為保證施工順利推進,按照“政治可靠、技術過硬、身體健康”的要求,從江西省水利廳水電建設公司所轄的江口、洪門、上猶江、柘林等水電工程處抽調人員,經江西省國防工辦審查合格后,不帶家屬、孩子,“輕裝”奔赴芰南水電站工地。
沒有路,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各種施工設備、生活必需品,手提肩扛,跋山涉水,披荊斬棘。重型設備利用木筏,通過水路,喊著號子拖運進入工地。
沒有房,他們挖山洞,搭茅棚,借民居,與山鄉居民建立起了最親密的關系。
沒有吃,他們開山引渠,墾荒造田,自產自足,亦工亦農…
他們風餐露宿,櫛風沐雨,過著半原始人的生活,卻以不忘初心的信念,造福人民的使命,敢于擔當的責任,堅韌不拔的意志,在深山老林里開辟出了一片嶄新天地。
從1965年1月江西省基本建設第一指揮部下達芰南水電站勘測設計任務,到1965年12月芰南水電站土建竣工驗收,再到1966年10月芰南水電站第一臺301#機組正式投入運行,不到兩年時間,在沒有現代施工設備的年代,江西省水電建設者創造了一個難以逾越的奇跡!
水電建設工地負責人孟令海也因此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的接見。
據不完全統計,從1965年1月芰南水電站工程項目啟動,到1972年1月楓渡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并網發電,參加施工的人數超過3000人,分別編為水工隊、機械隊、綜合一、二隊、地勘隊、江口支援隊、養路隊、家屬隊、永新民工營,按三班制工作。水電建設人工開挖主體工程土方11億方,開挖石方19億方,混泥土澆筑11億方。
楓渡,老一輩水電拓荒者的驕傲,在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歷程中砥礪前行了五十多個春秋,為吉安革命老區小水電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楓渡水電由芰南、楓渡兩梯級水電站組成。芰南電站是江西省第一座低水頭發電站,控制流域面積923平方公里。工程樞紐由溢流壩、非溢流擋水壩、河床式發電站組成,1998年在溢流壩上建起了當時全國單跨最長、江西首座充氣橡膠壩。楓渡水電站是全國第二座壩內式廠房水電站,控制流域面積890平方公里,截流水庫庫容0.605億立米。2015年,芰南水庫大壩列入國家新增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實施項目,2019年初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成。2017年,芰南、楓渡水電站列入永新縣“十三五”增效擴容改造重點項目,目前改造工程項目正在加緊實施中。增效擴容改造后,楓渡、芰南兩梯級水電站總裝機約1.6萬千瓦。
建站五十多年來,楓渡累計發電超過30億千瓦時,為省內中小水電站培訓水、電、機及水電站管理等人才300余人,相繼承攬了廣東、福建、浙江、湖南、安徽、云南、貴州及江西省境內中小水電機組安裝檢修50多臺,是名副其實的“革命搖籃中的小水電搖籃”。
1980年獲省長白棟材簽發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嘉獎令”,同年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大慶式企業”,1982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單位光榮稱號,多次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文明單位”等稱號,為吉安市首批“井岡之星”雙文明企業。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企業改革春潮涌動。由“軍工企業”轉為“民用企業”,由“國企典范”成為“改革先鋒”,楓渡始終站在時代的風頭浪尖。
2001年初,為推動吉安市國有中小型企業改革,市政府將楓渡列為“靚女先嫁”國有改制示范企業。在只進行企業資產置換,“保留國有身份,實行全員聘用”的特殊勞動用工模式下,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在不斷探索中跌宕前行…
如今,在時光的洪流中,楓渡昔日美麗的光環已漸漸淡去,在追夢的新時代路上,他們正勵精圖治,整裝揚帆再起航!